創新平臺 創新未來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共有科技創新平臺7個。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5個。
創新平臺目標:
支撐產業創新
提升企業競爭力
服務創新型經濟建設
國家級創新平臺:
1.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于2005年12月20日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組建,于2009年11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中心有4個研發分中心、3個試驗基地、2個生產基地、1個銷售中心。有太陽能干燥試驗室、綜合實驗室、仿真模擬實驗室、結構動態性能試驗室、種子加工試驗室、風力機械試驗室、包衣、丸化種子試驗室共七個試驗室,擁有野外測試車、飼草壓縮機理試驗臺、牧草種子收獲機檢測設備、牧草種子播種試驗臺等試驗設施,先進完善的實驗條件為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手段。
2.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干燥技術工程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干燥技術裝備工程實驗室的建設期為2009年至2011年,共計3年時間。
實驗室的建設內容是利用原有實驗室及辦公等設施,改建面積1000m2,新建面積1200m2,在現有實驗室裝備的基礎上,建造30個單元技術研究試驗系統、11個基礎研究技術中試系統和3個集成技術中試系統,自行設計加工和購置新的設備儀器用于完善和提高試驗研究手段,使儀器設備的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太陽能干燥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中間實驗驗證平臺、公共檢測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
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干燥技術裝備工程實驗室的建成,可加速我國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組織太陽能農產品干燥技術攻關,顯著提高我國太陽能干燥利用水平,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其大批量推廣應用可減輕環境和能源對社會的雙重壓力,對國民經濟節能減排及健康和諧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
省部級創新平臺:
1.農業部草原畜牧業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草原畜牧業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是2011年7月經農業部批準成立的,該實驗室主要任務是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需求,以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基礎性工作為重點,在農業部科教司的統籌安排下,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產出創新成果,并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工作。
實驗室的主要進行5個方面的研究:
?。?)草原土壤、植物、機器系統應用基礎技術研究;
?。?)牧草種子物理處理、排種技術研究;
?。?)牧草、畜產品太陽能干燥工藝及裝備實驗研究;
?。?)牧草壓縮成型基礎技術研究;
?。?)牧區生產生活設施低溫環境、大氣暴露實驗研究。
2.內蒙古自治區太陽能干燥工程實驗室
內蒙古自治區太陽能干燥工程實驗室利用現代太陽能轉化技術、熱傳導技術等學科的較新理論研究成果,融合不同學科和技術成果,開展自主技術創新。在交替供熱、新型空氣集熱器等方面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體系,包括單元技術、單元流程和單元關鍵設備,形成太陽能干燥新技術創新平臺;針對干燥工業所面臨的高耗能、高生產成本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結合市場需求與工程條件,通過對單元技術、流程和設備的篩選、放大和驗證,進行技術集成創新,為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具有產業應用前景的成套新技術原型,形成中間實驗驗證平臺;同時在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干燥裝置、太陽能干燥裝備鑒定方面形成面向行業的公共檢測平臺;在國家工程實驗室培養研究生、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形成太陽能干燥新技術的人才培養平臺。
內蒙古自治區太陽能干燥工程實驗室主要任務是開展各種優質牧草的太陽能干燥、牧草種子的太陽能干燥、糧食的太陽能干燥、農副產品的太陽能干燥、中草藥的太陽能干燥等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研究。
3.內蒙古自治區飼草料收獲及加工機械裝備企業重點實驗室
內蒙古自治區飼草料收獲及加工機械裝備企業重點實驗室是2009經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批準組建,主要目的是圍繞我區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戰略目標及學科發展優勢,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為解決我區農村、牧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提供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的知識儲備和科技支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凝聚、穩定人才隊伍,培養行業學術帶頭人。
實驗室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飼草料收獲與加工,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1、方草捆打結器試驗;2、牧草、秸稈壓縮試驗;3、太陽能牧草干燥試驗;4、牧草種子懸浮速度試驗;5、牧草種子清選分級試驗;6、牧草種子重力清選分級試驗;7、牧草種子除芒試驗;8、牧草種子窩眼滾筒分級試驗;9、青飼收獲切割試驗;10、檸條等沙生灌木切割試驗;11、計算機仿真模擬臺技術研究,主要針對牧草收獲、壓縮、干燥、牧草種子收獲和加工處理等復雜過程進行仿真模擬。
4.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01年12月10日經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批準組建,以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為依托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為共建單位。2003年9月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組織的驗收。
裝備研究中心的工作目標是為加快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退耕還林還草和草原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推動畜牧業裝備高新技術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藝及新產品;承擔國內客戶委托,進行畜牧業裝備設計、開發研究和推廣應用項目;與國外同行業企業、公司、研究機構開展多渠道、多形式技術交流與協作,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和資金的同時,力求打開國際技術和產品市場,形成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及服務體系。
裝備研究中心的研究開發方向是瞄準國內外畜牧業裝備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實際需求,開展草原建設和牧草種子收獲技術裝備、牧草種子深加工技術裝備、飼草料制備及深加工技術裝備、畜產品采集及加工技術裝備和畜禽飼養及管理技術裝備方面的研究。
裝備研究中心按照“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原則,集中國內畜牧業裝備行業的專業人才,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形成一支由開拓創新、高效精干的管理人員和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畜牧業裝備研發人才隊伍。中心購置了計算機、繪圖儀等先進設備,建設了設計制圖局域網,安裝了CAD二維設計軟件和三維設計軟件,改善了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對提高設計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03年12月經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批準組建,依托單位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
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業務上以“技術創新”為指導方針,以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為方向,集中相關領域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專業的試驗手段從事研發工作,充分發揮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作用,進行不斷的科技創新。與國內生產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用戶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與國外同行業相關公司、企業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交流與協作,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和資金的同時,力求打開國際合作及服務體系。